千万不要让你的孩子陷入习得性无助


千万不要让你的孩子陷入习得性无助

什么是习得性无助?
习得性无助是指孩子在经历了连续的失败或挫折后,认为自己无论做什么都无法改变现状,从而放弃尝试,形成一种无助的心理状态。
对于正在成长中的孩子而言,这种心理状态尤为危险,它不仅会阻碍他们的学习进步,还可能影响他们的自尊心、自信心乃至整个人生观
因此,千万不要让你的孩子陷入习得性无助。

孩子陷入习得性无助时,往往会表现出一些明显的迹象。
比如,他们可能在学习上失去动力,对曾经喜欢的活动也不再感兴趣;面对困难时,不是积极寻找解决方案,而是直接放弃或逃避;情绪上容易沮丧、焦虑,甚至自我贬低,认为自己“不够好”或“做不到”。
这些行为和心理状态的变化,都是孩子可能正在经历习得性无助的信号。

习得性无助的形成,往往源于多方面的因素。
一方面,孩子可能经历了连续的失败,而这些失败未能得到及时的正面反馈和支持,导致他们逐渐失去了对成功的期待;
另一方面,家庭环境、教育方式以及社会压力也可能加剧这一过程。比如,过度批评、高标准严要求的教育方式,可能会让孩子感到无论自己如何努力,都达不到父母或社会的期望,从而产生无助感。

那么家长该怎么办呢?

家长应该多给孩子正面反馈与鼓励。
雅方咨询的老师说,父母应该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“啦啦队”,对他们的努力和进步给予及时的正面反馈和鼓励。即使孩子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,也要肯定他们的努力和尝试,帮助他们看到进步的空间。

与孩子一起设定具体、可达成的小目标,每实现一个小目标,都是对孩子能力的一次肯定,有助于增强他们的自我效能感。
教会孩子面对困难时如何分析问题、寻找资源、制定并执行解决方案。通过实践,让他们体验到克服困难带来的成就感。

建立一个包括家庭成员、朋友、老师在内的支持系统,让孩子在遇到挑战时,知道有人愿意倾听他们的困惑,提供帮助和支持。

通过日常对话和故事分享,引导孩子形成积极面对生活的态度,学会从失败中汲取教训,而不是被失败定义。

作为家长,我们也需要时常自我反思,检查自己的教育方式是否过于严苛,是否给予了孩子足够的自由和探索的空间,是否在他们需要时提供了足够的情感支持。
家长的态度和行为,是孩子形成自我认知的重要参照,我们的每一次鼓励和肯定,都是孩子走出习得性无助阴影的力量源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