家长哪些行为在逼着孩子厌学?
家长当局者迷不觉得,但家长确实有很多行为会让孩子厌学。
厌学的直接原因是学习体验不好。就是说,学习的时候感觉很糟糕,比如老是被催,老是挨骂,老是不会等等。
家长的很多行为会让孩子的学习体验变差,导致厌学。
比如不断的催促。
爱催促的家长不光催学习,孩子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被他们催着赶着往前走。
早上催孩子起床,然后催刷牙洗脸,催吃饭,然后催上学。放学回家则催作业,再催吃饭,催作业,最后催睡觉。
被不断催促的感觉,就像被野兽赶着往前跑一样。尤其是没必要催的时候家长硬催,会让孩子很反感。
这样越催孩子越慢,越催孩子越厌学。
家长的高期望也会让孩子厌学。
高期望不是说我希望孩子考清华北大,而是一直对孩子不满,不管孩子考多少你都希望他更好。
孩考第二,你希望考第一,孩子考第一,你希望他每次都第一。
这种无穷无尽的期望,让和孩子连喘口气的机会都没有,而且永远达不到父母的期望。
但凡孩子退步一点或者没有达到父母的期望,他们就唉声叹气,几天几天的情绪低落。虽然嘴上不说话,但是从表情到情绪到行为,所有的一切都在表达对孩子的失望。
这种失望是致命的,会给孩子沉重的心理包袱。很多这样的孩子根本就学不进去了,但依然不敢吭声,逼着自己学习。
直到出现各种各样的严重问题,比如抑郁,甚至发现极端情况。
纠正式的教育则是大部分孩子厌学的罪魁祸首。
笔者在这里断言,如果父母有不断纠正孩子作业的习惯,就是盯着孩子作业,笔画错了立刻纠正,做错一点立刻纠正,没坐直立刻纠正……这种家长,插手学习越早,孩子学习完蛋得越快。
如果孩子小学一年级你就这么教,那孩子小学二三年级对学习就没什么兴趣,成绩也没什么起色了。然后家长觉得孩子不是学习的料,接下来浑浑噩噩的随便上上学,随便考个大专技校了事。
不好的一方面是,孩子本来可以在学习上,在大学上做得更好。
好的一方面是,家长早早放手,避免了孩子出现更大的问题。
编辑:rob