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似爱孩子实则毁孩子的3个行为
为什么父母那么爱孩子,孩子依然会出问题?
因为有些行为看似爱孩子,但实际上却在毁孩子。
比如包办替代,过度保护。
万事万物都有一个度,过度就是伤害。水是生命之源,但是喝太多水,会稀释组织液,造成水中毒。
父母对孩子也是,保护不能过度。保护孩子是不让他受伤害,这就够了。
有的家长不希望孩子干一点体力活,衣服替孩子穿,碗筷替孩子拿,书包替孩子整理,放学替孩子背书包,甚至写作业替孩子把书本翻开,更别说拖地洗碗这样的事更是绝不让孩子插手……家长看似不让孩子脏活累活,实际上是剥夺了孩子的价值感。
孩子会觉得自己很没用,因为人是要奉献要付出要被别人需要的,父母把这些包圆了,孩子就觉得自己是不被需要的。
有的家长说,孩子只要学习好就行了。但这样的孩子学习好也会自卑,他会觉得父母要的是自己的成绩,而不是自己这个人。
他们一旦成绩下滑,可能就崩溃了。
监督孩子的学习也会毁孩子。包括监督作业,监督成绩等等。
很多家长要反驳了,为什么监督学习也会毁孩子?毁不毁咱们只看效果。
你盯着孩子学习,他的习惯变好没有?他的成绩提高没有?他对学习对知识的兴趣浓厚没有?他对大学、对梦想的向往增加没有?
不但没有增加,反而大部分情况是,家长越管孩子越厌学。这不算毁孩子吗?
为什么会这样?因为父母的监督和催促会产生两方面的副作用。
第一,夺走孩子学习的归属感。一个东西,谁能做主就是属于谁(感受层面而非法律层面),这是天经地义的。学习是家长做主,孩子就会觉得自己在为家长学习。第二,增加孩子学习时的负面感受。你工作的时候领导总在后面盯着、唠叨着,不断提醒你、纠正你那些鸡毛蒜皮的问题,你会喜欢这份工作吗?
所以说,监督学习毁掉了孩子的学习体验,进而影响孩子的学习状态和成绩。这是无疑的。
挑孩子的毛病也是在毁孩子。
因为孩子的行为表现,优缺点只是表面现象,往内是他的心理需求,是他的自信心、价值感、安全感、掌控感等等这些东西。
比如孩子缺乏掌控感,要么就会自卑怯懦,要么就会叛逆乖张,前者是避免冲突压制自我,后者是和父母争夺掌控感。
为什么我们说孩子青春期,父母要管住嘴,要尊重孩子的个性,就是要给孩子足够的掌控感,不然会出一大堆问题。
而父母挑毛病的行为,会打击到孩子内在各项素质。首先否定孩子,打压孩子的价值感和自信心,然后父母挑完毛病就会指挥孩子怎么怎么改正,夺走了孩子的掌控感。
所以,孩子的毛病总是越挑越多的。父母挑得越多,对孩子内在打击越大,孩子心理方面的问题会越多。
编辑:orb