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心理问题的孩子,都来自什么家庭?
为什么有的孩子总是自卑敏感,社交恐惧,做什么都小心翼翼?
为什么有的孩子屡次被霸凌,却不愿意让父母知道?
为什么有的孩子忽然厌学休学,甚至心理抑郁?
这些心理问题的孩子来自什么样的家庭?什么样的教育方式容易让孩子出现心理问题?
第一,只顾着未来规划,却忽略孩子的感受和情绪。
有的家长为孩子规划了美好的未来,却对孩子当下的感受缺乏关注。
比如孩子生病不想去辅导班,这些家长会觉得既然病不严重,那就应该去学习,多学一个知识点也是好的。
于是又是讲道理又是感情牌,逼迫孩子忍着病痛,更是忍着委屈去学习。
他们只看到孩子的成绩进步了退步了,听话或者不听话,却看不到,或者下意识忽略了孩子学习中、生活中的苦恼和挣扎,压抑和烦躁。
家长一天到晚分析成绩,孩子却时刻体味着苦恼和压抑。
这些家长忽略了,好工作是生活的工具,不是生活的目的。
幸福才是生活的目的。
孩子当下的幸福快乐也很重要!
请家长们不要光着眼未来,也多关注孩子当下的感受。未来幸福的种子就埋在这里。
第二,孩子失意时,攻击他而不是安慰他。
一个网友提到自己初中时的经历。
一次考试他的名次退步了,从第二名退到第七名。
他对自己的表现很失望,沮丧而忐忑的回到家里。
妈妈看到成绩后,直接让他跪了一个小时,还不准吃晚饭。接下来一两周的时间,妈妈都阴沉着脸,一句话都没跟他说过。
从此,他在家里做什么都小心翼翼,有事的第一反应是看妈妈的脸色。
他说,到了离家住校的那一刻,他发自内心的有一种解脱的感觉。
家,本应该是最温暖的,最让人眷恋的地方,他却唯恐避之不及。
孩子失败、挫折或者有情绪的时候是教育的关键节点。
这时父母如果支持和安慰,孩子会感到深深的爱。而如果父母选择打击孩子,孩子以后就很难相信父母真的爱自己。
第三,父母情绪不稳定。
情绪稳定的父母,是家里的定海神针。
而情绪不稳定的父母,会给孩子极大的不安全感。
孩子做同样的事情,父母今天笑脸相迎,明天怒目呵斥;孩子好好的在写作业,父母进来劈头盖脸一顿骂……
这种环境时间长了,任谁都会变得敏感而脆弱。
我有一位朋友非常不喜欢别人在他跟前打电话,只要电话声音大一点他就感觉心慌不安。看见别人吵架他更是要躲得远远的。
同事说他过于敏感,但其实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现之一,是小时候父母情绪不稳定带来的。
成年之后依然这么严重,可想而知小时候受的影响有多么大。
因此我们的父母一定要学习疏导自己的情绪,不要拿孩子当出气筒,有冲突有情绪记得避开孩子,尽量减轻对孩子的影响。
第四,控制欲强,不接受孩子独立的想法。
控制欲有两种,一种是非要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来走。
比如孩子不想去辅导班,父母要求孩子必须去;孩子想学文科,父母一定要让孩子学理科;
另一种控制欲是,孩子做什么父母都要插一脚,说几句。
比如一个典型的场景,妈妈让女儿自己挑衣服。
女儿挑了件白色的,妈妈说容易脏不好洗;女儿就挑了一件黑色的,妈妈又说太老气了;女儿又挑了黄色的,妈妈说衬得你皮肤黑……女儿很生气,干脆不买了!
妈妈会觉得,我只是在提建议,并没有实际干涉你的选择。
但在女儿这里,这就是控制,妨碍自由的都可以说是一种控制。
家长有控制欲一方面是自身安全感缺乏,另一方面是不信任孩子。
雅方教育的老师说,没有自主权就没有上进心和内驱力。
父母越控制,孩子的主动性、上进心越是难以呈现。
家长要学会放手,学会见证孩子的成长,给孩子更多信任,孩子做事的积极性会提升,自信心会提升。最后达到孩子省心,父母放心的局面。
第五,家长过于严格,喜欢批评惩罚。
有的家长信奉“严师出高徒”,他们教育孩子就像打铁一样,一天到晚审视孩子的缺点和不足,看到什么不对就立刻“敲打”批评一番,仿佛这样能打造出完美的孩子。
但我们的孩子不是铁疙瘩,而是活生生的人,他们有一种东西叫价值感和自信心。
父母批评过多,孩子的价值感会降低,他们会觉得自己很没用,进而引发一系列问题,比如自卑、怯懦、胆小、社恐、叛逆、亲子关系等等。
还有的孩子被车蹭了,被人欺负了,第一反应是千万不能让父母知道。
因为父母知道了,肯定会先骂自己一顿。
结果就是,往往事情大到捂不住了,父母才发现自己孩子原来瞒了这么多事,受了这么多委屈!
所以,我们父母要给孩子更多的放松和宽容,千万不要让孩子害怕自己。
我们父母都是从爱出发,想让孩子有成功幸福的人生,但是方法真的很重要。
以上五种,就是容易让孩子心理问题的教育方式,值得我们深思和警惕。
孩子成长是一个内在的过程,请多关注孩子的感受和情绪,激发孩子的内在力量,让他自己,活出灿烂的人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