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我感动的教育很多人都不会陌生,我们从自己和身边人身上都能感知到这样的教育留下的“阴影”,以下这些特征都可能导致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丧失自主性和自信心,难以发展出独立的人格和社会适应能力,导致自卑、低自尊人格、不配得感等情绪和心理问题的产生。
自我满足:教育行为更多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面子或者内心成就感,而不是真正关注孩子的内在需求和发展。
过度干预:父母会过度参与到孩子的生活中,包括但不限于学习、交友、兴趣爱好等各方面,试图控制或主导孩子的一切决定。
牺牲感和愧疚感灌输:他们常常强调自己为孩子所做的巨大牺牲,并以此期待孩子感恩,甚至让孩子觉得亏欠于父母,从而服从父母意愿。
情感绑架:通过“我都是为你好”、“为了你我们才…”这样的话语,使孩子在情感上感到压力,不得不按照父母规划的道路走。
期望过高:设定过高的标准和目标给孩子,忽视孩子本身的兴趣与特长,强迫孩子去追求父母心目中的成功。望子成龙,望女成凤。
缺乏尊重边界:不尊重孩子的个人隐私和个人空间,以及他们的决策权,认为直到成年期也应该听从父母的意见。
单向付出与期待回报:不断强调自己对孩子的付出,并期待孩子以某种特定方式(如学习成绩、职业选择等)予以回报,形成一种不平等的情感交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