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什么一到初中就容易厌学?
你家孩子有这样的情况吗?
小学成绩挺好的,一到初中就出问题!
没错,初中是厌学的高峰期。
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,小升初给孩子带来的冲击,比绝大多数家长想象得更大!
学业的骤然加重,青春期的快速发育,人际关系的多变和复杂,家长施加的应对方式,都影响着孩子的学习状态和成绩。
其中最重要的,就是家长的应对方式。
1、“我不学习,你就不能说我笨!”
在很多孩子心里,父母就是最重要的那个“重要他人”。
就像确定关系前的暗恋对象,她的一举一动都牵扯着爱慕者的神经。
而父母的语言行为,也牵扯着孩子的神经。
进入初中后,父母往往更加重视学习,喜欢像判官一样审判孩子的学习成绩,审判孩子的作业。
对孩子来说,这种审判非常的重大,直击自尊心和价值感。
为了维护自己的自尊,对有些孩子来说,如果达不到父母的期望,他们宁愿不学习。
他们宁可被批评贪玩、不懂事,也不希望被说笨。他们宁愿面对父母的怒火,也不愿意面对父母的失望和哀叹。
因为孩子也在害怕失败,害怕努力学习之后却依然没有结果。
而不学习时,他们至少可以安慰自己——我要是努力学习,肯定成绩比现在好。
尤其那些经常被说“贪玩但聪明”的孩子,他们更容易逃避学习。
2、情绪、感受、内耗非常的影响学习!
孩子从小学进入初中,要面临非常多的变化。
课程数目翻倍,上课时间大幅延长,上学路程甚至交通工具发生变化,有的孩子还需要离家住校,需要面对大量的陌生同学和老师……
孩子的熟悉和适应是需要时间的,这个过程中也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。
比如一个说话不好听的老师,一个烦人的同学,都可能让孩子很苦恼,让他每天上课都心烦意乱。
这时候家长是怎么做的?
你会倾听他的倾诉吗?
还是批评他少管别人,好好学习?
或者讲一堆有道理无实用的说教糊弄过去?
其实,很多孩子初三、高中厌学的种子,都是在初一埋下的。
孩子的每一句抱怨,每一次不爽都是小小的,但是逐渐积累的厌学情绪。
如果父母不能正确处理,孩子的厌学情绪就会越积越多。
在孩子,是觉得学习的快乐越来越少,痛苦越来越多,越来越不想学习。
在父母,是觉得明明没出什么大事,孩子却忽然不想上学了,简直莫名其妙!
3、越批评越控制,孩子越容易厌学!
初中以后,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愈加重视。
而重视的方法,就是报班、催促、监督、批评、讲道理。
其实这些方法的目的只有两个,增加孩子用于学习的时间,惩罚孩子不好好学习的行为。
但是效果呢?
批评孩子一顿,有两个结果。
第一,孩子明白错误,痛定思痛,开始努力学习。
第二,孩子一肚子恐惧或者委屈愤怒,坐在那里浮想联翩,根本学不进去。
家长们觉得哪一种情况出现得可能性更大呢?
如果孩子每次学习都要经历被催促,被监督,被批评,家长们扪心自问,这和坐牢有多大区别?
如果家长们每天上班都要被催促,被监控,被批评,你能坚持几天辞职?
也许我们不能让学习变得很快乐,但至少别让孩子觉得学习很痛苦。
古人学习的苦来自冬天的严寒和夏天的酷暑,来自缺衣少食,这是身体的苦,他们可以用知识的快乐来中和。
现在孩子学习的苦来自父母的批评和控制,学习越多痛苦越多,孩子只能厌学休学。
4、到底怎么应对厌学?
雅方教育的老师说,应对孩子厌学,唯一的原则是改善孩子学习时的感受。具体做法:
①给孩子适应的时间。孩子到了初中不要一下子提很多要求,给孩子适应和熟悉的时间,多鼓励多接纳。
②少评判,多倾听。孩子跟你诉说校内校外的事情时,不要当审判官,随时打断,随时准备讲道理。特别是孩子抱怨吐槽的时候,那是他们情绪的发泄。
③多看优点和进步。上文提到批评孩子有两个结果,而真诚的夸奖只有一个结果,那就是让孩子更喜欢父母,更愿意努力。家长也可以教会孩子赞美别人,这对孩子的人际关系以及适应环境都很有帮助。
④少监督控制,多给孩子决策权。孩子能当家做主,才有主人翁意识,他们才更愿意努力,不管在学习上还是生活上都是这样。
总之,厌学不是突发事件,而在于孩子对学习负面感受的积累。
因此解决厌学不是靠几句话,而是从孩子的感受开始改善。如果家长能注意到这一点,那么孩子的厌学就容易解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