孩子休学躺平,是人祸,不是天灾!



“我是笨蛋”!“我是废物”!
一个14岁的女孩,用美工刀在两只胳膊上刻了这样的字。
这是她休学的第二个月。
“这边的早就刻上了,”女孩抬了抬左手,那里的字是“我是笨蛋”,“这边是前几天刻的。”她又抬抬右手。
“不疼吗?”
“不疼。”女孩摇摇头,但立刻嘴巴一遍,低声的,深沉的哭了起来。
哭了半天,女孩的声音高了点哭道:“我也不想当笨蛋啊……”
她的妈妈也早已泣不成声:“我都不知道……我就是想让她学习好一点……”
她第一次知道女儿在自残。
她一直以为女儿休学是因为成绩下滑了觉得丢人。


“爸妈只关心成绩,只允许进步,不允许成绩下滑!”
“上学期我从第二名下降到第六名,她罚我跪了一个小时,两个星期没和我说话,我那会儿就不想上了……”

很多家长把学习成绩看的过于神圣了!
学习成绩成为了唯一的指标,一方面是一种纵容,只要孩子成绩好,一切缺点都可以接受。
另一方面也是一种苛待,只要孩子成绩好,孩子的痛苦就是可以接受的代价。
结果,很多成绩优秀的孩子都徘徊在崩溃的边缘,学习好的孩子厌学屡见不鲜。

家长要把视线从分数表上移开,去关注孩子的感受,去觉察孩子内心有多少痛苦、畏惧和委屈。
而不是等到孩子厌学、休学、自残甚至更极端的事情发生,才恍然发现孩子是如此的陌生。


学习好的孩子厌学,往往和家长的高压有关。
我们常说家长的高期望会压垮孩子,其实比期望高低更直接的是家长的情绪和态度。
简单来说,家长对孩子控制越严密,对孩子的平凡和退步越不接纳,孩子感受到的压力就越大,他学习时、考试时的心理负担也越重。

这种负担会给孩子带来大量的心理内耗和负面情绪,严重的时候,孩子一进学校头顶就悬着一块巨石。
一旦考试不好,就相当于巨石砸到了头顶。
这样的压力之下,不少孩子会在几次考试失败之后干脆破罐破摔,沉迷手机,不去上学。

不是他们不爱学习,不是他们没有对知识的好奇心。而是他们是在不想承受那样的压力了。
这种压力,从根源上,和父母有关。


父母的批评也是孩子休学的一大原因。
其实孩子天生对知识有好奇心,在上幼儿园之前,孩子对学习和游戏是不分的。那时候,背唐诗和过家家一样好玩。

但父母的批评破坏了这一切。
有的父母,望子成龙心切,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催促孩子作业,不断逼着孩子练题,批评孩子的错误。
让孩子早早的就感觉到,学习是一件痛苦的事情。学习意味着父母不断的批评,意味着被逼着做枯燥的生字、算数练习。
所以你就发现,孩子厌学的时间越来越早,有的孩子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练厌学。
孩子厌学不是讨厌知识,讨厌的是学习附带的批评和贬低。

父母什么时候开始大量批评,孩子就从什么时候开始厌学。
如果父母不停的批评,也许一两年后,孩子就会选择休学,同时亲子关系也一塌糊涂。


问题来了,如果一个孩子已经厌学了,怎么办?

①要明白,厌学不是思想问题,而是感受和心理问题。父母要做的不是批评和说教,而是改善孩子学习上的感受。

②重新建立和孩子的感情,别再把孩子当成自己的一部分去随心所欲对待,而要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人去接触去培养交情。一点一点的见证亲子感情重新好转。

③克服急功近利的想法。今天我好好对他了,明天他总该听我的话了吧。千万不要这样想!想让孩子听话,就先问问自己和孩子的感情怎么样了。

④相信孩子。每个人都有上进心,没有人愿意当窝囊废当下等人。你的孩子也一样,他之所以休学躺平,是在逃避学习伴随的痛苦,比如挫败感、被控制感等等。

最后,如果孩子迈过了这个槛,你会发现他会开出比以前更绚烂的花。